首页 图片 图片新闻 娱乐图片

特写:新疆国际大巴扎人气渐旺

2016-10-25 11:02 新华社 cmstop

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里人气渐旺,商户在卖货。新华社记者刘恺摄

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4日电(记者刘恺)“这个嘛,30块钱,好看又便宜。”61岁的维吾尔族大爷依马木艾山·努尔手里拿着一顶颜色鲜艳的儿童小花帽,卖力地向询价的顾客推销着。

晚上六点半,正是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店铺打烊的时间,不少卖家仍在抓紧最后的商机,向顾客推销着自家货品。

尽管已过旅游旺季,但大巴扎观光塔下、购物场内,仍有不少游客在游览购物。

“游客多了,人气旺了”,这是众多在大巴扎经营的商户的共同感受。

位于乌鲁木齐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建于2003年,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,素有乌鲁木齐名片的美誉,入选城市新十景。但凡到疆旅游者,总要慕名至大巴扎一游,因此也有了“不到巴扎,枉来新疆”的说法。

大巴扎面向的主要消费群体,正是来乌市旅游的外地和外国游客,其中内地游客占了很大比例。

“从去年开始到现在,感觉游客明显多了,生意也好做了不少。”来自宁夏的回族姑娘杨梦楠在大巴扎主营英吉沙小刀、虫草、铜器。杨梦楠与人合伙租下三个店面,每个店面的面积都超过20平方米。

“大巴扎的销售旺季是每年的7月至10月,要赶上有大单的话,一个店一天的销售额甚至能有十多万元。”杨梦楠说。

新疆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,今年7月至“十一”黄金周期间,大巴扎日均接待游客3万至5万人,客流量比往年增加了15%至20%。

经营雪菊、薰衣草等新疆特产的郑凤华,对于游客人数的变化非常敏感。“前几年生意都不太行,今年游客多了,稍微缓过来一些。我在大巴扎很多年了,就这么一直坚持过来了。”郑凤华今年45岁,自大巴扎成立以来一直在此经营,是名副其实的老商户。

“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大巴扎长起来的,我忙的时候顾不上孩子,他们就自己趴在摊位的桌子上写作业。很多顾客看到后,就照顾我的生意主动多买一点。”郑凤华说,“当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。”

任国霞也是老商户之一,她的摊位在三号楼二楼,主营小工艺品。“今年,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增加了。在我这儿买东西的,就包括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客人。”

与本地人郑凤华和任国霞不同,来自山东菏泽的轩国柱2009年才入驻大巴扎,因经营有方在乌鲁木齐买了房子,还添置了汽车。

“大环境好了,生意自然会好些。”轩国柱这样总结自己的生意经,“关键是要学习最新管理方法,适应市场经济发展。”为了取经,轩国柱还曾经特意跑到北京,花了3000多元钱听营销课。

大巴扎成立十多年来,每个能在此坚持经营的商户,都有自己的营销之道。郑凤华用薄利多销吸引回头客;任国霞靠特色工艺品打动外国游客;轩国柱开了网店,感受着电子商务带来的新机遇;干了几十年皮草生意的依马木艾山·努尔,学会了从俄罗斯、中亚进货,降低成本和丰富货物品种。

大巴扎管理方和当地政府表示,今后将继续动员游客到大巴扎旅游观光,鼓励商户丰富经营渠道,兼顾线上和实体店经营,并通过社保补贴、小额担保贷款、创业援助等政策鼓励商户创业和扩大经营。

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,依马木艾山·努尔在大巴扎经历了生意场的风风雨雨,他的家也从南疆喀什搬到了乌鲁木齐。在内地上过职业高中、学习了数控机床技术的努尔麦麦提·依马木,回到新疆打算子承父业,好好经营老父亲留下的三个摊位。

尽管维吾尔族小花帽最终没卖出去,但依马木艾山·努尔并不沮丧:“生意嘛,要慢慢做,不能着急,会好起来的。”

编辑:cmstop

aa测试: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